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 访问量:2861778

谭平

TAN PING
谭平

谭平的天地一线:抽象艺术是“小众中的小众”

2013-03-09 10:46:47 来源:中国新闻网 作者: 张中江

40多年前,少年谭平飞跑着,手中小木棍在身后的墙上留下长长痕迹,青春的、破坏的痕迹。多年之后,一条40米长的线呈现在中国美术馆,以极简的形式,在中国抽象艺术发展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。

2012年12月,著名抽象艺术家、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《1劃》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。在他之前,从来不曾有过抽象艺术家在圆形主厅办展。偌大的展厅内,映入观众眼帘的,就只是简洁到极致的一条线,一条融入谭平人生体验的线——《+40m》。“天地之间,东方既白。这条流动的线条置身于时空的中心位置,如同闪电持续不断地输出想象与创造的能量”。

昨日,谭平在自己的工作室接受了中新网记者专访,讲述自己对抽象艺术的理解。

40米的“生命之线”

在谭平看来,一件好的艺术品,要与展示空间有机结合。对艺术家来说,到中国美术馆圆厅做展览,无疑是件很重要的事。在近40米长的圆弧墙面前,谭平驻足冥思。他想要抛弃放置传统的、大型的、有画框装裱的平面绘画作品,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内心最初的冲动,寻求与观者直接的对话。“我的内在欲望在弧形空间中静谧下来,一条细细的曲线横贯弧形墙面”。

有了灵感之后,谭平决定采用艺术语言中最简单和原始的木刻版画方式。在复杂的准备工作之后,40米的线,他用6个小时一气呵成,“刻刀与木板接触的瞬间,如同锋利的刀刃划开皮肤,深深地、慢慢地行走,不断深入这块黑色平面的内部。”刻刀在木板上抑扬顿挫地行走,最终汇聚成一条生命之线。

“我既要观察这根线的走向与变化,又不能思考过多”,谭平说。在这种有些类似禅宗修行的“想与不想”之间,艺术家完成了对个人生命体验的巡礼。

Alexander Ochs 画廊总监、策展人亚历山大·奥克斯评价谭平是“一个多重视角的大师,直击‘时间’与‘空间’的关键,并将其延长成一条无尽的线,一个包含着运动、不规则的纸缘、木板的肌理、丰富结构的线,一条他将生命刻进去的线”。

“对于谭平作品的解读不在于形象,也不在于形式,而在于他操作一种媒介时候的过程。因为只有最后效果和结果才能呈现出媒介本身的表现力。怎样把作品做到一个极限?这个极限是生命的极限,而不是说我们做一个实验达到某种效果,是在生命行为过程中达到的一种结果。”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这样认为。

尽管展览获得业内专家的好评,谭平心里还是有一丝遗憾。在他看来,《1劃》不仅包括《+40m》,还有随之而生的《-40m》,还有走廊和侧厅的作品。“其实这些是一个作品,但现在大部分(评论)只集中在这条线本身上。”

抽象艺术“看不懂”、“谁都行”?直接性表达需多年积淀

在中国,谈到抽象艺术,往往会有观众发出“看不懂”、“很容易”的困惑。对此,谭平解释说,抽象艺术,尤其现代艺术特别强调艺术家个人的特点。这是对艺术家的要求,同时也要求观众对作品有不同理解。

大众“看不懂”抽象艺术,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。一方面中国的艺术教育,从小就是从具象入手,老师传授的时候爱问“这像什么东西啊?”即便到了美院这类高校,抽象艺术的比重也非常小。同时,美术馆教育也不如国外,缺乏专人讲解。如果有人讲的话,观众听两次就不会觉得抽象艺术陌生了。而且,观众本身也有一种抗拒心理。

“抽象艺术本身就需要学习。就像我们听古典音乐,也需要对背景和基本知识了解,然后再去听,才能真正听懂古典艺术。”他说,“抽象艺术肯定是一个精英艺术,本身就不是让所有人都理解的艺术。有种常态思维,希望任何一个东西都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,这不大可能。”

不过他也强调,尽管抽象艺术是精英艺术,但其所采用的形式恰恰是最接近人民大众的。包括室内家装、建筑、服装等,几乎都采用的是抽象语言。

除了“看不懂”,关于抽象艺术还有一种类似“这有什么,我也能”的偏见。对一些形式简洁的作品来说,更加突出。对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区,谭平解释说,每个人对眼睛的训练不一一样。有人就比较概念化,缺乏这方面的训练,看不出其中的难度和最重要的点。确实每个人都能画线条,但抽象艺术有自身的标准,要注意作品中色彩、线条的关系、节奏和比例,懂的人就能看出来。这些技术上的要求,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。

以这件《+40m》为例,自己在开始刻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,用什么刀、板,刻多深才舒服,以及对刀与板之间的感觉等。在谭平看来,最难的是“直接性的表达”。而这种直接性,基于之前多少年积淀的结果,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
抽象艺术在中国:长期非主流 像礁石若隐若现

西方抽象艺术自康定斯基创作《即兴》以来,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。不过在中国,抽象艺术一直都不在主流之列。据谭平介绍,抽象艺术在中国非常小众,即便在艺术圈内也是如此,可以说是“小众中的小众”。

对于抽象艺术的地位,谭平有一番“礁石论”——“抽象艺术特别像海底的礁石,其他的流派在落潮的时候,它就(显现)出来了。等到别的(流派)起来,它又沉在海底,看不见了。”现在抽象艺术被大家提起,主要是因为政治波普等艺术潮流过去了,市场也有相应需要。如果有更强的新潮流产生,抽象艺术又会沉静下去,总之不太可能成为主流。

他认为,现在中国办的抽象艺术展览很多,尽管有些人还不太懂,但已经可以很自然接受。自己的作品能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,也说明当下社会越来越开放、多元化。今后抽象艺术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也会越来越好。因为做抽象艺术的人相对年龄都很大,有多年的积累,作品又主要反映艺术家的内心,所以不可能一出来价格就卖得很高,外界会逐渐认识到他们作品的价值。

谭平13岁开始学习艺术,24岁从中央美院版画系毕业,后来又曾留学德国。在40年的艺术生涯中,尽管作品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几个不同阶段,他的内心始终都保有着突破和创新的欲望。采访结束,记者随他参观为新展览准备的作品,舒朗的线条间透露出与《+40m》不同的另一种自由。

“做抽象没有退路,往回走是回不去的。虽然难度很大,也只能一直向前。”谭平一再说道。

返回顶部
微官网二维码

谭平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了